top of page

瑪麗安奶奶如何運用「系統排列」在學校教育


老師尊重一個孩子,其實就是尊重這孩子的原生家庭,這份尊重也包括含對整個家族命運的尊重,不管我們認為家族命運對這孩子發展和學習意願的影響是正面或負面都一樣。我們只是老師。孩子與他們自己的命運、家族一直相繫相連著,當孩子成功接納自己的命運時,再困難的系統排列就可以看見轉機。 當我覺察到這些深刻的關係之始,我強烈感覺在教室裡所做的努力是完全白費功夫。教書教得越久,無力感就越重。身為老師我是否有能力幫助家境窮困、家庭關係複雜、被母親或雙親遺棄、受虐,或從小到大都不知道父親是誰的孩子承認自己的命運?我有能力助孩子一臂之力,讓她看到她和出身優渥的孩子生命具有同等的價值嗎?還有,我願意認真看待此事嗎?類似的問題一個個開始冒出來。 一個系統概念——把家族脈絡當作學習工具 一九九○年代初期的某一天,我正在給一班我臨時接到代課通知的六年級學生上課。 「我每次看著你們,都會看到你們的父母也跟你們一起在教室裡。我知道坐在這裡的人不只是二十二個學生,而是二十二個家庭。這個意思是說,每個人的爸爸媽媽都算進來了,再加上我、我的小孩、我小孩的父親,這樣一共是六十六個人!」班上的孩子,大部分是十二歲,這時哄堂大笑。可是,我跟他們保證我剛剛說的是認真的,他們就開始思考這件事。 有幾個學生說,他們不想要父母一天到晚盯著他們,所以很高興來學校,因為父母不在這裡。別的學生什麼也沒說,但也有一群看起來很開心。我繼續說,想像父母就站在我們背後支持著我們,我們就會覺得很堅強。過了一會兒,我們做了一個實驗。和平常一樣,我出了幾個數學題目要他們做,問他們 40 的 1/5 是多少,或 66 的 1/3 是多少,接著是 100 的 3/4 等等題目。這是數學老師的例行公事,沒什麼新奇。但是,每次出題目,我都會變化。我要他們一邊想像父母就站在他們背後,一邊解五道數學題,然後再一邊想像他們的父母不在他們背後一邊解五題。答案就在黑板後面,他們可以自己檢查。 我又給了他們一個作業,要他們做如下的觀察:你哪種情況下能把數學題目計算更快速、更準確——是有父母在內心支持你,還是沒有父母在內心支持你?後來,學生們開始對這個實驗感興趣,他們又進一步檢視,是父親還是母親的支持比較有效。他們很喜歡做這個實驗,很多學生發現算數比以前容易了,原因其實很簡單,而他們之所以算對和一個新的觀點有關。有幾個學生發現,對他們有幫助的是某位叔伯、姊妹或祖母。學生們當然都希望能夠把心算題做得又快又好,但是在我們做這個實驗時,發生了一些驚人的事情,比如說,有了某位家庭成員在內心默默支持,有些學生的算術能力出現顯著的進步。 全班學生都很喜歡這一點,而且大家都覺得很有幫助,所以我們不再問以前的老問題,像是「誰算得最快?」而是改問系統的問題,像是「在我的學習環境裡,誰對我有幫助?」或「當我覺得比較容易成功時,是誰跟我在一起?」。有幾個學生的父母讓他們感到害怕失敗。假如是這樣的話,我就會告訴他們在心中默默對這位父親或母親說,有⋯⋯(某某人)的協助,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很好。 一個女孩子說,有祖母幫忙的時候,她算數就會算得最好。「祖母不會算術,」 那女孩說:「但她讓我比較不緊張,因為她根本不在乎我會不會算術。」 一整個學年,學生一直要求我讓他們做這個實驗。做實驗的時候,我們也觀察到,班上的好學生也瞭解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在學習上一樣能夠成功、進步,是一件重要的事 。 我們在課堂上練習數學題目或者寫作文的時候,我總會問學生,你跟誰一起會覺得沮喪或困惑,是父親、母親還是兄弟姊妹?有時候他們會回答說已經很忙了,還要再想這件事,他們實在應付不過來。我只靜靜地在他們身邊放一張空的椅子。我能看出他們眼中流露著感謝,也明白這個動作對他們很有幫助。能夠讓他們鎮定下來,專心做功課。

摘錄自:當我們同在一起 瑪麗安‧法蘭克 著


88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文章: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