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露絲對解離的現象特別感興趣,解離最主要特征是:感覺迷失、 不知所措、被拋棄感、與世界的失聯感,以及感到自我是不被愛的、空虛的、 無助的、被困住的以及不堪重負的。她發現了一個「驚人和意想不到的聯系」——母親在子女生命頭兩年的不投入和不回應與孩子成年期間的解離症狀有聯系。因此,里昂-露絲認為:「如果嬰兒無法真正被他們的母親理解和察覺,他們在青少年時期就很有可能無法理解和察覺他人。
在安全的關系中的嬰兒,不僅僅能學會如何面對沮喪和壓力,他們也找到了他們的自我——他們的興趣、偏好和目標。充滿同情心的回應讓嬰兒(和成年人)避免極端的恐懼喚起。但如果你的養育者忽略你的需要,或拒絕你的存在,你也就學會了拒絕和退縮。你盡可能地對付這個問題,就好像毫不在乎母親的敵意或忽視一樣,但你的身體仍然會保持著一種很高的警覺狀態, 隨時准備抵擋打擊、剝奪,或拋棄。解離狀態意味著你既知道又不知道。
鮑爾比寫道:「不能與母親傳達的也就不能被自我理解。」 如果不能忍受你知道的或感覺到的,你唯一的選擇就是否認或人格解離。這樣做最毀滅性的長期後果,也許是無法感到真實感,這種狀況我們在兒童醫院也時常 到。如果你覺得沒有事情是你真正在意的,你就不可能在危險前保護自己。 也許你會用極端的方式去讓自己產生感覺——甚至用刀片割傷自己,或與陌生人打架。
卡倫的研究表明,解離症狀是在早期經歷中習得的;後來的虐待或其他創傷都不會導致成年早期的解離症狀。虐待和創傷會導致很多其他問題, 但不會導致長期的解離或對自我的攻擊。這個問題最之下隱藏的,是這些病人不知道應當如何感到安全。與早期養育者的關系中缺乏安全感,會導致缺乏內在現實、過分依賴,或自傷行為。貧窮、單親或母親的精神症狀都不會導致這些症狀。
這並不意味著兒童時期的虐待與解離症狀毫不相關,但早期養育者的質量獨立於其他創傷,對於預防日後的精神問題極為重要。因此,治療不僅僅需要強調創傷性事件的印記,而且也要面對不被回應、不被同情、以及沒有持續的關愛的後果:解離和缺乏自我調節能力。
摘錄自 身體從未忘記
巴塞爾 · 范德考克 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