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致家族中嚴重疾病、意外和自殺事件,有可能與如同孩子般不成熟的信念有關,即使他們受著命運之苦,生重病或即將死去,仍然會有一些異想天開的想法,例如,他們以為自願替某人承擔病苦、或為某人贖罪,便能夠消解家人的病苦和災難。
接下來的內容是從家族排列中所觀察到的,有關人們異想天開的信念,以及如果能從信念中醒悟出來,而得到療癒力量,讓生命過得更好。
命運共同體
屬於同一個命運共同體的人包括:兄弟姊妹,父母親以及他們的兄弟姊妹,(外)祖父母,有時甚至是(外)曾祖父母其中一人,以及所有為了上述這些人而讓出自己位置的人,例如父母親或(外)祖父母的前任婚姻伴侶,或以前的未婚妻;以及所有那些已離開或遭遇不幸的人,因為這樣才使得其他人能夠取得他們在家族中的位置,而有機會加入這個命運共同體或因此而得到利益。
命運共同體中的每個成員,彼此都是相互連結著。而命運連結最深的便是親子、兄弟姊妹和夫妻的關係。另外,後來進入家庭的人和那些讓出位置給他們的人之間,也會有特殊的命運連結,尤其是當那些人有著不幸的命運時:例如說,第二段婚姻的孩子對於父親死於分娩的前妻。父母對子女的連結則沒有那麼強烈,而最淡漠的,應該是那為後來的人讓出位置的人們:例如說先生以前的未婚妻對於他後來的妻子的連結。
模仿和平衡
這個連結會使後來的和較弱小的成員渴望緊抓住先前和較強的成員,不讓他們離去,即使他們已經過世了,仍然要跟隨他們。
這種連結甚至會使獲得利益的人去分擔受損害者的命運。健康的孩子會渴望模仿患病的父母;無辜而幼小的人會渴望肖似有罪的大人。這個連結會使健康的人對患病的人感到有責任;同樣地,無罪的人對有罪的人、幸福的人對不幸的人、活著的人對過世的人,也感到有責任。
所以,獲得利益的人會願意以他們的健康、清白、生命和福作籌碼,換取其他人的健康、清白、生命和幸福。他們滿懷希望,以為放棄自己的生命和幸福,便可以保障和拯救命運共同體裡其他人的生命和幸福。
在家庭和親族的命運共同體裡,因為連結以及連結的愛,會充滿著一種無法抵擋的渴望,希望得到平衡:在獲得利益的人和受到損失的人之間;在清白而幸福的人和罪惡且不幸的人之間;在健康的人和患病的人之間;在活著的人和去世的人之間。當系統尙未得到平衡,別人不愉快時,他也會感到不愉快;別人患病或感到罪惡時,健康的人或清白的人也會感到不舒服或有罪惡感;當至親的人死了,他也會有想要死去的念頭。
因此,在這個緊密的命運共同體裡,因為連結和平衡的補償會使人分受了別人的罪、疾病、甚至死亡。他們以自己的災難為他人帶來平安,以自己的疾病為他人帶來康復,以自己的罪或罪換得他人的無罪,甚至以自己的死亡為他人帶來生命。
受心靈影響而導致之疾病
系統裡對於模仿和平衡的渴望,會帶來疾病和死亡,這些疾病便是受心靈影響而導致。因此,除了一般的醫療之外,心靈上的協助和照顧也是療癒所必需的,無論是醫生自己能夠兩者兼顧,或者是有其他心靈工作者來輔助。但是當醫生盡其所能診治病患的疾病時,心靈輔導者反而是比較有保留,因為他們很意外地經常遭遇到病患自以為是的阻力。於是他們更得配合病患去面對自己不幸的命運,作為他們的盟友而非對手。我舉個例子來說。
「寧願是我而不是你」
在一個團體催眠治療當中,有個患有多重硬化症的女人,看見自己跪在癱瘓母親的床邊,心裡想著:「寧願是我而不是你,親愛的媽媽,我願意代替你受苦。」團體中的每個人都被這個孩子的愛所感動,但有個學員卻受不了這種代替母親承受疾病、痛苦和死亡的愛。她對輔導者說:「你必須幫助她脫離痛苦。」輔導者感到震驚,他認為學員沒有領悟到他所帶出的真相,而再度搞砸了一切。
因為怎麼會有人敢把孩子的愛視為不好的事呢?他難道不會使孩子的心靈罹病,加重他的痛苦,而不是緩解嗎?孩子會不會更加隱藏對母親的愛,更執著於他以自己的痛苦去拯救母親的希望呢?
通常輔導者所能做的,就是將孩子的愛展現出來,並且信任愛本身的動力,然後去找到真正需求之所在。孩子們為著愛,不論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都是基於良知,並且相信那是正確而高貴的。
然而當這樣的愛透過寬容而體諒的輔導者之協助而顯現之後,孩子也就明白,這樣的愛是無法達成目的。因為有著那樣的愛的人們,希望以自我犧牲去治癒心愛的人,保護他們免於傷害,為他們贖罪,使他們能夠逃離不幸,甚至要將他們從鬼門關救回來。
但是這種幼稚的愛以及目的開顯了以後,儘管那是很痛苦的事,已經成年的孩子還是能意識到:以他的愛和自我犧牲,是無法使他人克服疾病、苦難和死亡的,只能無力卻勇敢地面對它們,並且承認其現實。
當孩子的愛的目的以及手段被展現出來之後,便失去了神奇的魔力,因為它們根植於魔法般的信念,而這樣的信念是無法在成人的世界中存在的。
然而這個愛還是會持續,但是當結合了某些理由之後,就比較能夠去識別其間的不同,這個致病的愛,現在便會尋求具有啟發性的不同解答,而如果可能的話,會去實現愛的真正目的,而使得疾病成為不必要的行爲。醫師或輔導者能夠指出方向,但他們也要能夠尊敬孩子們的愛,那樣童稚的心靈才能夠放心,然後他們只是去協助這份愛以比較好的方式去達到目的。
摘錄自:愛的序位
海寧格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