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世界各國的離婚率激增,平均每三到四對夫妻就有一對離婚,因此「離婚」成為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影響之一。
一對夫妻不可能永遠在一起,即使再相愛的兩個人,到死也還是會分開,死亡帶來分離,這種分離是註定的。身體上的分離無法避免,但在心靈上,兩個人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即使為了某種因素必須分開,也必須以 一個好的方式處理,而不是隨隨便便就分手,否則勢必會影響到孩子。
我從許多則案例觀察到,有些夫妻就算離婚了,但只要心中的結還沒有解開,這個動力就會持續影響自己及孩子。孩子深層的心理會出現什麼呢?孩子在心裡會隱藏地說:「都是我不好,我要背負起父母分開的責任。」此時孩子會出現千奇百怪的行為或發生一些事,例如與父母衝突、情緒不穩定、注意力無法集中,不想學習、跟同學打架、做出危險的舉動,或讓自己生奇怪的病等等,目的是想讓父母合好,或為父母的分開做補償。
這也是倘若夫妻間的事情尙未解決,為何單獨矯正孩子的行為與症狀會比較困難的原因,即使我們在小孩身上做了許多協助,改善還是有限,只要動力的來源,那道鎖還沒有解開,糾葛的力量就會持續拉扯著,因為對孩子來說,這是他這輩子裡非常重要的事,甚至是第一重要的事,這正是孩子對父母的愛- -甚至願意為父母犧牲。
正因為這股力量很強烈,卻是盲目的,所以想要孩子自己走出來會很困難。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尤其關鍵在於父母要合一,這不是說夫妻要復合,而是要讓孩子感受到「即使父母間夫妻情緣已盡,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持續的」 因此父母要以合一的身份來幫助孩子,讓孩子從父母身上感覺到父母雙方仍是一體。如果有可能,請盡量讓孩子與另一方互動,幫助對方成為好的父母;就算對方有可能不在身旁,還是要在心裡、態度上與提起對方時, 都讓孩子感覺到有尊重他的父親母親,例如孩子和朋友 打球打得很好、很開心,媽媽可以對孩子說:「如果你爸爸在這裡,一定會很高興。」或者孩子的成績很好,爸 爸可以對孩子說:「如果你媽媽看到,她一定會以你為榮。」透過這種方式,即使不在身邊的父親母親也能在 孩子的世界裡出席,陪伴孩子成長。
但是請注意,孩子感覺是很敏銳的,如果只是嘴上說 說但心裡不是真的這麼想,就是有意或無意地將他父親/ 母親的身分位置排除了;而且每個孩子都有權利知道他的 父親/母親,但往往有些父母會因為與另一半之間的衝突 或分開而否認對方,或以一種貶低的方式談論另一半,甚 至不想讓孩子與對方接觸,這些都是剝奪孩子的人權的舉 動,嚴重違背了整體法則,孩子絕對會感覺到那個分裂。 因此,父母要在內心先合一,而且孩子需要經過一段 時間才會真正信任,到這個時候,孩子的內心會自然地感覺到完整。
摘錄自 愛與和解
周鼎文 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