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為兒女的須知守則



孩子應該拒絕那類的給予?


孩子不該承擔父母自覺沉重的困難問題。孩子不該把父母視為孩子一般想要幫忙。有個冥想練習可以作:注視著自己的父母,看著他們沉重的困難問題,看著父母命運中的糾結牽連,看著父母的經濟赤字,看著父母的癮症,看著父母身上的疾病苦痛。



我看著這一切,知道如果我的父母接受認同自己命運伴隨的這一切,那麼我的父母就能從中得到無限的力量。我之前跟自己作的練習一樣,我接受自己生命中的所有經歷遭遇;我也看到,如果我的父母能夠接受自己生活中的所有不幸難題,那麼他們可以化逆境為力量。我也看到如果我自己取代我父母為他們承受了一切,那麼可能會發生的狀況只是讓所有的事情變得更糟。


我在心中想像,我的父母接受讓他們自覺沉重的生命難題,認同這屬於命運的一部分。接受糾葛牽連也是他們的命運。我保持著距離站在孩子的位子上看著這一切。我的父母完完全全是我的父母,我不需要為他們承擔屬於他們自己的生命課題。我父母的生命課題與我無關,這個課題完全是我父母的課題。


對於離不開母親的兒子或是父親眼中永遠的女兒呢?


不管是母親的兒子,還是父親的女兒,這兩者都站在母親及父親的之間。解決之道很簡單。作女兒的告訴父親:「對此我太小了」,作兒子跟媽媽說:「對此我太小了」然後身為女兒跟身為兒子的人,回到自己應該有的位子。這時父親跟母親面對面互相注視。或許他們能夠從中找到新的方式,重屬彼此,因為不再有人隔在他們之間。


摘錄自: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伯特.海寧格著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傲慢的愛

當家族中的後輩試圖要為前人付出,彷彿這位後輩的地位與前人平等,甚至高過於他,而不是接受前人的給予並尊敬他時,施與受的法則就出現逆轉。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父母親從孩子身上得到他們在自己父母或是伴侶身上所無法得到的,而孩子也願意為父母親付出。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父母就變成孩子,...

消除癮癖的核心關鍵原來是?

子女必須跟隨父親,就像母親跟隨其丈夫 海寧格:我經常看到癮癖的模式。癮癖的出現是由於母親鄙視她的丈夫,同時更向孩子灌輸「父親一無是處」的觀念,而且讓孩子知道他們無法從父親那裡得到任何的好處,只能從母親那裡得到,孩子便會對母親做出過多的要求,這樣是有害的。 "癮"...

如何讓孩子遠離不良誘惑?

歸屬感對孩子等同愛和幸福 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一旦我們擁有歸屬感,就會感覺輕鬆愉快,會有安全感。而一旦缺乏歸屬感,我們就會感覺沮喪、孤單、寂寞、壓抑,會想找機會離開,重新尋找一個有歸屬感的環境。 每個孩子一生下來,他賴以生存的就是家庭,讓他得以存活的人就是父母。所以,...

Comments


文章: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