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真實案例:一個悲劇就夠了——自殺與重生(三)

已更新:2023年2月25日


婕麗緊抱著先生,大哭了起來。


“我帶你回家,我帶你回家……嗚嗚嗚……”婕麗說完,試著扶持丈夫躺下。


但先生還不想躺下,他想靠近孩子,他那八歲與十二歲的孩子。


亡者之愛,不捨的愛。同樣的,生者又何嘗捨得?


在婕麗允諾會好好活下去,好好照顧孩子後,一直強忍情緒的先生才開始啜泣起來,這個家的情緒終於開始流動了——愛也開始流動了。


是的,悲劇發生一次就夠了。


一如八歲兒子的代表如此分享:“我不喜歡爸爸發生那件事,但是媽媽的感覺很重要,當媽媽站起來的時候,我才感覺比較有力量。”


最後,婕麗對孩子們說:“他永遠是你們的爸爸,雖然他的身體走了,但他會活在我們心裡。”


接著她抱住女兒,一直安靜望著父親的女兒也哭了,所有人的情緒都表選出來,彼此擁抱在一起。


是的,真正的哀悼是深層卻有力量的。


過一段時間後,哭泣聲漸漸地安靜、平靜下來。


一家四口只是靜靜擁抱在一起。


直到這時,先生終於可以躺下安息了。


排列結束後,我告訴婕麗:“回去之後要多抱抱你的孩子,當孩子們面對這種突發事件時,情緒會累積在身體裡,擁抱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即使他們沒有哭出來,但透過擁抱,便能讓生命力再度流動。”


我補充道:“記得在抱他們時,告訴你的孩子:'媽媽會好好活下來!”'


婕麗微笑地答應。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傲慢的愛

當家族中的後輩試圖要為前人付出,彷彿這位後輩的地位與前人平等,甚至高過於他,而不是接受前人的給予並尊敬他時,施與受的法則就出現逆轉。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父母親從孩子身上得到他們在自己父母或是伴侶身上所無法得到的,而孩子也願意為父母親付出。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父母就變成孩子,...

 
 
 
消除癮癖的核心關鍵原來是?

子女必須跟隨父親,就像母親跟隨其丈夫 海寧格:我經常看到癮癖的模式。癮癖的出現是由於母親鄙視她的丈夫,同時更向孩子灌輸「父親一無是處」的觀念,而且讓孩子知道他們無法從父親那裡得到任何的好處,只能從母親那裡得到,孩子便會對母親做出過多的要求,這樣是有害的。 "癮"...

 
 
 

Comentários


文章: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